|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早春时节,寒气尚未褪尽。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旁一树树白玉兰花竞相绽放,皎如月,皑若雪,阵阵幽香沁人心脾。玉兰树下,便是四川大学已有30多年历史的报林。
(一)东风吹柳,春暖报林
东风吹柳,春暖报林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在神州大地徐徐开启,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那时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如久旱盼甘霖,高校图书馆更是学校师生和广大社会读者向往的求知天堂。1987年夏季,原四川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新馆使用为契机,大幅度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成为摆在图书馆全体员工,特别是校、馆两级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当时,纸本文献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就报纸而言,旧报复刊,新报创办,报业勃兴,渐至鼎盛,堪称中国报业的“黄金时代”。阅读报纸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方式,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专业的文献信息工作者,图书馆领导意识到未来将是一个知识急增,“信息爆炸”时代,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关于图书馆要“广、快、精、准”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要求,决定在新馆设立一个能集中展示国内主要报纸并配有防雨和照明设备的阅报空间。建成后,展示的报纸种类众多、海量信息聚于此处,而且更新迅速,内容新颖,立刻吸引了大量读者前去阅读,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者纷纷要求给这片令他们流连忘返的读报地点取一个响亮且易记的名字,时任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的刘元奎教授有感于展架林立,蔚为大观,联想到云南有“石林”,西安有“碑林”,建议将其命名为“报林”。副校长兼图书馆馆长隗赢涛教授仔细斟酌了几个初步拟议的名称后表示:叫“报林”好!很形象!这样,“报林”应运而生!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经过几次扩建、整修、改造,“报林”伴随着川大图书馆的广大读者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一代川大人抹不去的生活记忆。
(二)百般红紫,尽显芳菲
今天,我们回忆“报林”,对千千万万读者朋友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图书馆因读者而存在,视读者为上帝。读者朋友的期待和鼓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读者朋友的批评和监督,鞭策我们始终砥砺前行。三十多年来,广大读者朋友对“报林”给予了太多的关心、关爱和支持。刘元奎教授回忆:不少同学投书川大校报《人民川大》,表达对“报林”的喜爱和支持;已经成长为新华社云南分社负责人的新闻学研究生张先生专门给他写信,称赞“报林”是他学生时代“放飞思想的自由之地”;现任四川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的张盛强老师给他留言:“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自己读大学时,每天骑自行车从宿舍到图书馆报林阅读报纸,就像现在阅读微信一样,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还有一位同学,因为长期在“报林”读报,自己也萌生了写文章的念头,后来他将陆续发表在各种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整理成厚厚的剪报,赠送给他以示谢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的“报林”,因为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甚至阅读时的情感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读报情景。军迷们聚集在军事板块前,他们时而小声议论,时而慷慨陈词,在他们身上,我们能读到中华男儿精忠报国,在国家需要时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豪气!在《新民晚报》《上海译报》等上海板块前,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姨,他们默默地仔细浏览着报纸里的每一行文字,端详着每一帧图片,好像要把报纸中的一切深深地植入心底,他们,就是川大近邻海蓉绸厂的老职工。“三线”建设时期,他们毅然选择和祖国同行,从繁华的上海西迁成都,他们说:“报林里,有我们读不尽的乡愁”!家住锦江附近的一位老先生,长年累月地在“报林”摘抄报纸,而且要把摘抄的内容细心整理,分类留存,他说:“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中国剪报》,我最喜爱的地方是川大报林!我常常跟亲戚朋友们夸赞她们”!川大教工家属何女士说:“报林是我奶奶、我父亲最常去散步的地方。一来距离家很近;二来那里是了解时事最快的信息源;三来也省下了买报纸的钱。尤其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玉兰花洁白而优雅,在报林阅读的日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即使在这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报林在喜好安静的老一辈川大人眼中,仍然是一个散步、阅读的好地方。”
今天,我们再忆“报林”,眼前总会浮现出管理“报林”的川大图书馆老师们默默奉献的身影。“报林”设置之初,先展有30余种报纸,后扩充至50余种,据有心的老师们考证,其展陈规模超过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大学,居于全国高校图书馆之最。每天要及时完整地更换报纸,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也很大。现已退休的李老师一直经手报林事务,她说:“邮局送来报纸,我们首先在图书馆内将报纸分类,然后立即张贴到报林里去。大家要看新闻,都盼着呢!工作不敢稍有耽搁。有时候邮局没有及时送报,我们就自己骑车去取。有时候邮局工作失误,少了一两份报纸,我们就自己掏钱去报亭买,总之想方设法也要把报纸补齐!”时至今日,她依然关心报林事务。当问她现在报林有多少种报纸时,李老师脱口而出:“42种报纸,120张!我今天早上路过报林时才数过!”长期从事“报林”管理工作的徐爱民老师对这项工作的艰辛也深有体会,他说:“三十多年,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假期还是周末,报林的工作从来没有停过。在雨天,我们会两人合作更换报纸,一人撑着伞,捧着一摞报纸,另一人则负责报林橱窗中报纸的替换更新。在炎热的夏季,气温过高,还遭遇过玻璃橱窗突然炸裂的惊险。报林设置之初,因施工比较简单,照明电线有漏电的危险,2017年进行了电缆改造,彻底解决了报林用电安全问题。有一次,一个读者告诉我,某份报纸版面小,夹在展架上面,个子不高的人得仰脖看报,实在太累,我就想了个办法,在报夹上添了两根绳索,使得报纸可以张贴得低一些,免去了读者仰脖看报之苦”。
“报林就是我的亲人!”忆起报林往事,李老师眼中泛起了别样的深情!
(三)春雷激荡,痴心永存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三十年过去了,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报林”,早已同培育她的那一座神圣的知识殿堂,那一条绿叶蔽荫的梧桐大道,那一池蛙鸣悠扬的映日荷花一样,成为四川大学的地标之一。入夜,“报林”依然灯光明亮!“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从尊经书院的石室陋屋到锦江河畔的巍巍学府,自强不息的川大人正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概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大多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ipad阅读和保存报刊上的知识信息。报刊的出版发行方式也从单纯的纸质版变成为电子版和纸质版并行。一些报纸(如《成都晚报》)已经停止发行,走进了历史。或许,我们无法预测纸本报纸还能存在多久?在多大的范围以多大的规模存在?但是,只要读者需要,我们就会继续坚守。回望“报林”,我们感慨万千!川大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会不断变化,川大图书馆人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痴心将永远传承!
(特别感谢刘元奎教授以及文献服务中心诸位老师提供写作线索)
供稿/文献服务中心 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