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上午,第四届“林荫未来”青年成才公益训练营(成都营)30余名高中生来到四川大学文理图书馆参观交流。这些学生来自四川多个贫困地区,此次参访目的在于了解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感受大学学习氛围,从而激发求学热情,让人生有更多选择。图书馆杜小军副馆长及文献服务中心邹艳老师接待并参与了此次交流。
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图书馆流通书库、阅览室和特色资源展览。在流通书库里,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这是我国图书馆目前通用的图书分类方法,它既是图书馆图书排架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读者检索书籍时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流通书库的底层,同学们见到了密集书架,这种书架不同于图书馆普通书架,它是专门为了提高文献收藏量而设计的,有同学惊讶地表示:“此前从来不知道还有这种节省空间的书架!”除了书架上可见的丰富文献,图书馆里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也吸引着同学们——闳声角的钢琴,阅览室的文化墙,自习室的旧目录卡片柜,小巧精致的桂菀,泛黄的古书和珍贵的雕版……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百年学府的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历史传承。
在交流环节里,文献服务中心邹艳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关于图书馆的两个最深的体会。一是图书馆看似最普通的借还书服务,也只是近百年以来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才实现的,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普通人想要接触到藏书楼里的书籍,是难上加难的。以宁波范氏天一阁为例,哪怕是范氏家族的女主人,也终其一生不能如愿读到楼中的一本书。因此,我们今天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借还服务,应当懂得珍惜。二是何为文献学,它主要包括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我们今天连儿童都能倒背如流的李白《静夜思》,只是明清以来流传的版本,在更早的版本中,这首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书籍在流传过程中的这种版本流变,以及版本流变背后蕴藏的意蕴,正是文献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之后,同学们与图书馆老师积极展开了分享和交流。而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诸如图书馆还有哪些服务、如何使用图书馆、如何管理藏书、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杜小军副馆长和邹艳老师都一一为同学们耐心解答。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在《何谓文化》一文中指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通过本次交流分享,我们衷心地希望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图书馆这个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自信地面对未来。
上图:参观古籍文化展板
中图:参观阅览室
下图:图书馆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文献服务中心:邹艳)